嗨,這裡是AK電商生活的主筆。想不到在果物配邁向9週年之後,前幾日在官網上公告一則服務終止通知,在電商圈倒也是引起了不小的波瀾,但公告之中也埋有未來伏筆,也沒有經營不善的跡象。想就自己的經驗來分享生鮮電商真的這麼難做嗎?(果物配的公司沒有倒掉喔!轉去做保健食品了)
生鮮電商的4個難題
(1)差異性小競爭力度大
事實上所有的生意選品都很重要,不過生鮮電商是難在很難有長期持續的獨特性。如果你是第一個找到無毒養殖白蝦並上架銷售熱賣,那大約6個月到1年後市場上就會到處都看得到類似的產品,而你跟他的差異會完全落在行銷跟美編上。像是愛上新鮮的比臉大牛排、乾燥蝦餅乾都是當年的經典操作,但大概6個月不到就開始有同業販售類似商品,時間越長獨家性越低,消費者沒有一定要來你這買的理由。
所以你就要不斷選品、打造爆品來創造消費者上網站購買的理由,但選品能不能每檔都成功是不一定的,要有承擔失誤的抗壓力與資金,這不是每間生鮮電商長期下來能承受的難題,也衍生到下一段落的資本競爭問題。
(2)冷鏈物流
冷鏈物流到2021年雖然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,超商體系也都加入做冷凍超取,但網路仍時不時可以看到失溫的客訴。在台灣高溫環境下,很難在每個環節都做到低溫的標準,但目前的物流商應該都盡力做到最好了!
(3)客服/售後服務
直到今日消費者從網路買東西的時候,都很難接受實體與照片不符的情況。而生鮮產品偏偏很難每一樣都達到照片上的標準,所以消費者只要一個不滿意真的會打電話來吵,而除非是客戶認哉,否則退錢、換貨都會讓整張訂單變虧損(畢竟單趟的運費至少也要150元)。這期間造成的成本非常高昂,而且也很難用常見的Chatbot來解決這樣的困擾,畢竟退換貨的判定相對困難。
(4)生鮮電商會遇到的外部問題
a.氣候
近幾年的氣候變化較大,4年前還在生鮮電商時,就常常因為蔬菜含水量的問題導致的包裝、運輸和客服問題弄得頭暈眼花。因為氣候的原因,讓商品很難保有一致的品質水準,雖然採購、包裝及運輸都可以隨著經驗而持續改進,但產品的部分就相對困難了!所以你可以看到為什麼網路上的生鮮銷售多數都是凍品或再製品,因為這樣可以降低品質的不穩定性。
b.消費習慣
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很難改變這是業界的通論,基本上消費者買生鮮商品都等不得,或是一個時間沒到就直接拒收了,所以可以看到比較大間的生鮮電商對到貨速度都很要求。這種情況在foodpanda跟ubereat與賣場、超市配合之後,就可以看到生鮮電商逐步分成即將煮的往賣場買,特殊的商品在平台買。
這種情形我更認為是大賣場以分店為衛星倉的模式往線上銷售發展,相對會擠壓專營生鮮蔬果的廠商生存空間。
c.廣告費
隨著新零售的崛起,現在廣告從線上投到線下已經是常態,但也迅速推動廣告費的上升,從去年到今年廣告費基本應該漲了30%有了,對於電商來說是很大的壓力來源。
d.資本競爭
前面有提到大賣場(全聯、家樂福)也持續在推動宅配、小時達、外送業者配合的服務,傳統業者在這一兩年持續的併購同業增加規模經濟優勢,同時調整經營策略花大錢改進、更新軟硬體設備,動作頻頻又要昭告天下。相對這幾年就少有看到生鮮電商進軍實體的相關新聞,一來一往逐步讓實體通路業者又更佔盡優勢。
綜合前面所述,就可以了解到純生鮮電商在現在市場上的劣勢太多,在經營上很難維持生鮮為主的模式。隨著廣告費上漲、直播興起,聲量都大不如前了!
2024年10月最新消息是統一購入PCHOME股票,形同在告知未來十年的虛實通路戰爭正式開打!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這一場通路戰爭,看看最後到底誰是贏家!
延伸閱讀:跨境電商物流怎麼辦?
留言
張貼留言